点击「中国国家话剧院」可快速关注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及演出的原创话剧《中华士兵》在京演出。11月19日,文化部部长雒树刚、副部长董伟出席并观看了演出,文化部相关司局领导和剧院领导陪同观看。
话剧《中华士兵》由冯俐编剧、查明哲导演,经过前后近三年的筹备、文本八易其稿。该剧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,通过话剧艺术手法形象地展现出中华士兵尽忠报国、舍生雪耻的英雄群像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、同心同德的伟大民族精神。
《中华士兵》经过两轮演出的细致打磨和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,当晚的演出引起现场观众强烈共鸣,他们为中华儿女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百折不挠、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而深受感动。
演出结束后,雒树刚部长、董伟副部长上台亲切慰问剧组演职人员,祝贺演出成功。雒部长盛赞道:“《中华士兵》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震撼力的力作,是一部弘扬英雄主义的经典之作。全剧真正体现了‘大事不虚、小事不拘’的创作原则,情节感人,语言生动极具个性,人物刻画细腻丰满,艺术地再现了‘中条山保卫战’中,中华士兵视死如归、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,弘扬了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抗战精神,《中华士兵》是国家话剧院的扛鼎之作。”
雒部长强调,国家话剧院是一个具有巨大艺术创造力的团队,今年剧院在原创剧目、复排经典剧目以及对外合作剧目上都硕果累累,“创意致胜、内容为王”的剧目生产能力突显。雒部长鼓励全院演职员工勤勉奋进,再创佳作,永远居于中国话剧的高峰。
文/孙路 摄/曹志钢
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·演出 话剧《中华士兵》
演出时间:11月18日—22日 19:30
演出地点:国家话剧院剧场
出品:中国国家话剧院
出品人:周予援
监制: 景小勇 王晓鹰 史丽芬
戈大立 罗大军
编剧:冯俐
导演:查明哲
舞美设计:罗江涛(特邀)
灯光设计:邢辛
作曲:邹野(特邀)
薛天信(特邀)
服装设计:汪又绚
道具设计:袁良久
音响设计:周涛
化妆设计:李红英
形体设计:赵宇(特邀)
多媒体设计:包尓温(特邀)
副导演:查查
舞台监督:张登宝
技术管理:李淳
宣传统筹:张健
制作统筹:刘梦
场记:朱芳
剧务:韩明昊 王大卫
演员阵容:
宋恩九——何瑜
中国军官——徐卫
日本军官——宗平
黑大个——翟小兴
井铭章——王新
田文杞——李梦男
陈淮靖——邹一正
秦子选——单冠朝
宋长安——周澄奥
何振华——张奕聪
田奉先——董畅
李如坤——杨君军
何老太太——刘丹
保长——李海浪
柳娥——李艳丽
宋妻——赵芮
田妻——吕静
环环——翟冠华
梅瑛——丁添
井妻——贺扬
集团军总司令——陈希光
96军钟军长——陈强
96军陈师长——王楠
38军赵军长——高发
47军李军长——吕毅
教导团郗团长——唐黎明
如坤父——刘牧梅
王抗日——高昂
张抗日——韩明昊
李抗日——张津赫
副官——程耀辉
王大卫、王广滨、李楠、宣依、卢倩文、卢茜、蔺泓诺、代高政、付强、孙思凡、王培宇、张文博、柴济州、黄朝阳、李双喜、李己亮、杨俊生共同饰演剧中黄河冷娃角色
剧情简介
一尊中华儿女报国雪耻的动人群像
一幅中华民族几千年战胜苦难的壮丽缩影
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
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
1939年6月,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。大半个中国已沦陷,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,企图由此越过黄河、长驱直入西北西南,占领全部中国国土。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,誓死保卫中条山、保卫黄河、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。
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中,一群十六七岁、刚刚入伍的陕西“冷娃”,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、弹尽粮绝之后,“宁跳黄河死,不作亡国奴”,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。他们吹着唢呐、吼着秦腔,走向光荣的死亡……在欣然走向壮烈牺牲的过程中,每一个闪现心头的记忆,都在坚定着士兵们殉国血耻的决心。
集结——“三秦无男丁”的关中大地,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争相投军,平凡的百姓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子孙……
离别——荷塘边,乡情乡音《杨家将》,即将出征的战士们与最爱最亲的人生离死别……
论生——大敌当前,每一位将士都在思考:忠与孝、生与死、耻辱与尊严……
赴死——黄河岸,将士们迎流而饮母亲河水,把自己的名字刻在“后死碑”上,毅然走向血与火的战场……
百丈悬崖之上,一群年轻的中华士兵扑入黄河,走向永生……
一群年轻的生命倒下,一个曾被百年屈辱黯淡了精神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立起来……
剧照摄影:曹志钢
同类新闻